12种求职方式成功率排行榜
[ 2007-4-3 18:32:00 | By: 半米空间 ]
 

 

  人人都有自己找工作的经验,但其实我们知道的并不多。很多人以为找工作就三样东西:简历,招聘广告和劳务中介。其实,找工的方式有12种,它们的有效率用百分比来表示:

  1. 利用互联网来看公司网站,中介网站,或者把自己的个人简历贴在网站上等人来看。(1%)

  2. 随意地挑选报纸,电话簿上的公司,寄出自己的简历。(7%)

  3. 应聘自己行内发行的专业杂志,新闻简报上的招聘广告。(7%)

  4. 应聘登载在本地报纸上的招工广告。(5-24% 取决于工资要求)

  5. 通过私人的就业中介。 (5-24% 取决于工资要求)   

  6. 参加招聘会,递求职信,和雇主直接见面,当面由雇主挑选。(8%)

  7. 和以前的老师,教授联系,看有没有门路。(12%)

  8. 通过当地政府人力资源部就业辅助中心寻求机会。(14%)

  9. 向朋友,旧同事,老乡,亲戚打听,看他们有没有好介绍。(33%)

  10. 不管对方有没有空缺,有没有登广告,直接找那些你感兴趣的企业,亲自上门看有没有机会。(47%)

  11. 翻开电话簿,找到那些你认为可以的企业,打电话去看他们是否在招你这样的人。(69% )

  12. 和一群找工的人,大家一起看电话簿打电话给潜在雇主。(84%)

  看完以上部分,你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:找工花功夫越多的方式,越难堪看起来越不可能的方式,成功率越大。更重要的是,不要只限于一种方式,同时用几种,机会就大多了。

摘自:http://www.koojob.com

 
 
 
中国首个求职搜索引擎问世
[ 2007-4-3 18:31:00 | By: 半米空间 ]
 

    全新的搜索引擎“Meijob.com”8日面世。作为中国第一个完全中英文双语界面的中国工作搜索引擎,它可以处理招聘网上的大量工作信息,为求职信者提供准确快捷的搜索和简历上传服务。

    据Meijob.com的市场经理庞严冰介绍,这个搜索引擎将极大提高求职信者网上找工作的效率。而Meijob网上应聘程序,可以提供清晰明了的求职者信息,将招聘企业从大量无效个人简历信息中解放出来,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。

    从去年10月份上线测试以来,这个简单易用的搜索引擎已经从超过20个网站自动收集了17万条以上的工作信息。

摘自:http://www.koojob.com

 
 
 
三成求职者已离不开招聘网站
[ 2007-4-3 18:30:00 | By: 半米空间 ]
 

    针对传统招聘会因“低效、混乱、有重大安全隐患”而广遭社会质疑的问题,近日,国内著名人力资源专家、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对媒体表示,自1997年创立至今,网络招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中华英才网累计帮助260万求职信者成功就业。

    有证据表明,求职信者对网络招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。根据 iResearch发布的“2006年中国网络个人简历者需求研究报告”,求职信者在 简历求职期内每天至少访问一次招聘网站的,占到了37.7%的比例。与此同时,55.7%网上简历者认为网上招聘基本能让自己找到工作,也有25.3%的网上简历者认为通过网上招聘完全能够找到工作,仅有7.5%的网上求职信 者没有得到面试机会。

    与这一点截然相反的是,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,认为招聘会“比较有用” 的人只有23%,认为“作用不大”和“没什么用”的则分别占到了57%、20%。而根据中华英才网的2006年底的调查数据,对于招聘会的效果,65%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,33%的受访者认为一般,只有2%的人认为满意。一位北京的个人简历者在参加了2007年的3场招聘会后直言“招聘会太不靠谱了”。

    笔者在中华英才网了解到,自1997年成立以来,该网站已经帮助260万人次找到过工作,其中既有数次成功跳槽完成职业转型的“社会人”,更不乏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。截至2007年2月底,中华英才网拥有1050万个人注册会员,拥有超过970万份有效个人简历。也就是说,如果不考虑重复简历的成功率,平均至少1/5的注册用户从中华英才网得到过就业机会,这一比例比传统招聘会高了数十倍之多。

    在3月1日,中华英才网启动了“2007春季网络招聘会”,短短两周内,就有 8万多名各地求职者参与其中投递了简历。

中华英才网也表示,目前传统招聘会正在向线下结合线上的方式改进,利用网络平台的整合力量举办网上招聘会,将让更多人在新的求职高峰找到工作。

   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数据表明,2006年网络招聘新增职位出现强劲增长,2007 年3月,刚进入求职招聘旺季,该网站平均每天更新发布的职位已经达到99万。

 
 
 
女研究生披露求职日记:女生就业遭受太多歧视
[ 2007-4-3 18:26:00 | By: 半米空间 ]
 

    “怪谁?能怪爹妈把自己生成了女的吗?可在就业过程中,我们遭受的歧视太多了……”

    接受采访时,女研究生王莉(化名)对“性别歧视”颇有微辞。目前,她正在济南一所高校的文学院读研究生三年级,从去年下半年便张罗着找工作,至今五个多月过去了,工作依然没有着落。

    女硕士的求职日记

    在屡屡遭受“性别歧视”的求职信经历中,王莉把自己的苦闷写进了日记。3月23日,她把《求职日记》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记者。以下为节选:

    2006年10月5日无法逃避

    三年前,为了逃避沉重的就业压力,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考研大军。研究生入学报到那天,大家哑然失笑——自己所在的专业一共25人,19人是女生。一问姊妹们,想法大同小异——本科女生找工作太难,读研后可能好一些。

    三年瞬息而过,当我们即将以女研究生的身份毕业时,却发现情况远没当初预想的那样乐观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,招聘会陆续在济南召开,然而较之三年前,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,而且“性别歧视”依然存在。

    2006年11月19日招聘会上的争吵

    ……

    “你没看见‘仅限男生’吗?”在一处事业单位的招聘摊位前,我抱着一丝侥幸心理递上一份个人简历 ,但被简历 招聘人员挡了回来。

    “不就是做文字工作吗?我们女生哪一点比男生差?”我冲着招聘人员大喊。

    “这是单位领导规定的,我们也做不了主。你的条件完全符合要求,我们也十分需要人手,但我们单位领导要求只进男生。”对方不耐烦地说。

    我真想冲上前去,把他们的招聘摊位掀翻。可是,那又有什么用呢?

    2007年3月1日用人单位“成本计算”

   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,女博士=男硕士,女硕士=男本科……如此算来,我=男本科。但面对“仅限男生”的招聘简章,我却感到还不如一个男本科。

    女学生工作不久,便会面临婚育等系列问题,用人单位需要为此增加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。从长远来看,女性雇员要比男性雇员提前五年退休,而女性的预期寿命一般比男性长,雇佣女性员工意味着额外福利成本支出增多。还有,女职工不能值通宵夜班,出差不方便等,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“性别歧视”的理由。

    2007年3月10日转战南北

    从3月初,我开始转战全国的招聘会。在上海,我看到了复旦、同济、华东师大等学校学生的硕士、博士的若干个人简历在南京,我看到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等学校的硕士、博士的若干简历;在北京,我看到北大、清华、南开、北师大等学校硕 士、博士的若干简历……

    当看到这些名牌学校学生的个人简历时,我深感自己手里的那份简历微不足道。我的简历只有几张纸,可凝结的是我寒窗苦读19年的汗水。但用人单位不看你的汗水,依旧会像甩垃圾一样甩出你的个人简历。我所投出的数十份简历,如同水滴滴在大海 里,渺无音信。

    2007年3月18日春雨打在脸上

    今天下起了雨,我又回到了济南,参加在一所高校内举行的求职信招聘会。招聘会上,一所职业学校在招人的宣传板上注明学历要求是博士或硕士,可旁边挂着一张白纸,用黑笔写着:“请各位女硕士不要再投求职信了。”

    半个小时后,我准备离开招聘会场。一家娱乐餐饮公司的招聘人员围了上来,他们问我要不要去做女公关。我苦笑了一下,把手头上的个人简历递给了他们。

    消除“性别歧视”,亟须法规细则

    近期,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,有67%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,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;80%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简历求职过程中遭到过“性别歧视”。

    早在2005年8月,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了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《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》。

专家们认为,该公约的通过,为反就业歧视立法提供了依据。但是我国在反就业歧视方面做得远远不够,既没有相关法律约束,也没有具体相关部门受理。

    接受采访时,屡遭“性别歧视”的女研究生王莉呼吁:“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推动并建立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,并有详细的法规细则来保障。例如受害方可依据法律要求歧视方做出补偿,‘就业歧视公司’的名单会在社会上公示等等。”

 
 
首页 上一页 下一页 尾页 页次:1/1页  10篇日志/页 转到:
 
 

 
时 间 记 忆
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 5 6 7
8 9 10 11 12 13 14
15 16 17 18 19 20 21
22 23 24 25 26 27 28
29 30
 
最 新 日 志
 
最 新 评 论
 
最 新 留 言
 
搜 索
 
用 户 登 录
 
友 情 连 接
 


 
天涯博客欢迎您!